想参加5月份中级茶艺师、中级评茶员培训的,请于4月29日前报名。想选购绿茶皇后——正宗狮峰龙井茶,可联系13735437860。

   
   
茶 艺 师 培 训 网
  


当前位置:
中国鄂西山地是茶树原产地
来源: | 作者:zgcysnet | 发布时间: 2018-07-14 | 1288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鄂西山地是茶树原产地
作者: 周文棠 时间: 2011-05-26 21:02:35 | 

中国鄂西山地是茶树原产地

         

        近一百多年来,许多国内外茶叶专家对茶树原产地进行了研究。目前至少还存在着五种观点:印度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原产地在伊洛瓦江发源处的某个中心地带或其以北地区;中国云南省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的云南贵州交界处是茶树析原产地。这五种观点不同,但研究角度、方法、方式均大同小异,无明显的区别。大都以目前的情况,调查大茶树的有无、多寡,以及从生化的角度阐述茶树新陈代谢哪一种更简单,也就更原始等。
       然而究竟是大茶树早于灌木型茶树,还是灌木型茶树早于乔木型大茶树,或是半乔木型最早,均无充分的理由说明,有说明的又回到生化的角度,比如云南大叶种新陈代谢的产物更简单,也就更原始。然而生化物质又随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从育种角度讲,更站不住脚,比如较进化的品种经异花授粉也会出现返祖的现象。有的学者还会从某篇文章中取出进化不可逆来说明,不了解进化不可逆是一种趋势,生物的进化主要是依据适应环境条件,及用进废退。假如茶树原发育于暖湿环境下,该地环境变干冷了,茶树的树型,角质层,叶形就会朝有利于适应干冷的条件发展,当它传播到又一暖湿环境下,返祖现象的后代就更适应环境,而适于较干冷的品种又会逐渐向与环境协调发展,或消亡。
       
中国鄂西山地是全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东缘的一部分,由大巴山、武当山、荆山、巫山等山脉组成。本文从历史植物地理学的观点出发,结合古地理、茶树生物学特性、中国历史地理、茶叶历史资料等论述了中国鄂西山地是茶树的原产地。谨望批评指正。

 

(作者:周文棠、郭雅敏、周文建)

 

   一、古地理和植物种群的分化与分布

 裸子植物最早出现于古生代上泥盆纪,在石炭纪时已较繁盛,在三迭纪和朱罗纪时已取代蕨类植物而占优势,至白垩纪以后优势让位于被子植物,据古生物地史演变图表明,双子叶植物直至第四纪才占优势地位。直至现在茶树究竟诞生于何时?还需更多的化石发现和研究,但可以肯定是第三纪至第四纪之间。植物学家普通认为全缘叶是一种古老的性质,而茶叶具有明显的锯齿,这一点而论,茶树诞生时间最早也仅是晚第三纪。

 在第三纪时由于海侵范围扩大,气候湿热,当时的温带一直延伸到现代大陆的最北边。至渐新世晚期,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渐趋强烈,气候开始变冷。符拉索夫(Vlasov1964年)认为“远东在晚渐新世是新生代第一次变冷时期”,继之以中新世和上新世——第四纪初期断块构造分异,大大改变了早第三纪比较和暖的地势面貌。出现了冰期和间冰期,冰期时全球平均气温约为11℃。至第三纪末——上新世开始中国长江下游已变得比中新世为湿润。更新世初期中亚热带常绿林地带已逐渐形成,更新世中期,气候又转冷。更新世晚期即大理冰期,各地理带向南移动达4个纬度之多,对生物界起到了深刻的影响。全新世晚期,距今约一万三千年,开始冰后期的第一次微弱变暖,冰川开始消退。距今约一万年左右又有一次变冷时期。据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可知全新世以来,我国冬半年冷暖变化的大势是距今8000年至2500年前左右为温暖时期;距今2500年前至公元1050年左右为相对温暖时期,从公元1050年至1450年左右为相对寒冷时期;从公元1450年左右到19世纪末为寒冷时期;20世纪处于寒冷时期的末尾,以后将转为温暖。

  通过上述论述,说明我国自晚渐新世(约2500万年前)由于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渐趋强烈,气候开始转冷,直至目前,气候变化大势是趋于下降的,尤其是第四纪冰期植物向南迁移达4度之多。而气候的变化,温度下降则有利于茶树向南传播,不会向北传播比南方还远。还有许多考古的资料说明我国长江以北的地区在几千年前曾有目前已绝迹或不再存在的气候较暖湿的迹象,比如河南曾有竹林、大熊猫、孔雀等。战国时期中原的齐鲁地区和赵魏地区已有连作,而现在这些地方只能二年三熟等等。

  一个天然的植物群落,往往有相当数量的植物种类所构成,种类的多样性是向着低海拔和暖热气候增加的,相反植物新种的出现并非如此。裸子植物的出现、发展、被子植物的出现和发展都是因为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生态环境的变化,使植物经受多种自然选择的压力,促使它们分化进化,产生新种。在繁生原有植物种类的情况下,即使新种产生了,要生存、发展都是困难的。

  植物在扩展地域分布时有一个极限,那就是气候环境对于该些植物所不能逾越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往往聚集多种植物,并承受该些植物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的环境压力,容易产生适应当地环境的新种。众所周知,我国秦岭,淮河一线是南北植物的天然分界线。虽然该分界线还是十万年前形成的,但该分界线的南北气候的显著差异则早已存在。因而接近秦岭淮河一线的鄂西山地产生茶种是极有可能的。

 

(作者:周文棠、郭雅敏、周文建)

 

 

  二、第四季冰川的影响

  第四纪中近五十万年的冰川期和间冰川期的交替对第四纪植物界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冰川滞留之处,植物绝大部分灭绝,未被冰川影响而保存下来的植物可以成为种属的分布中心和原产地。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茶树原产地。

  据周延儒《古地理学》介绍:“喜马拉也山和川西山脉接受印度洋水气,发育了各种类型的冰川,特别在东南隅的高山区出现了海洋型的冰川。”据刘敏原等《对贵州地区中部可能第四纪冰缘堆积的记述》介绍,贵州中部有冰川作用的迹象。据张坤《植物地理学》图3-13,更新世森林植物区系的主要避难所介绍,未被冰川覆盖的主要地区是东南沿海、华南及华中的一些地区。华中的一些地区气候特别温暖,长江的南北山地得天独厚地保存下来原在北方分布的第三纪植物,成为世界少有的避难所。

  考查更新世雪线高度有助于了解东亚古冰川分布情况。据《古地理学》介绍,云南北部和四川西部的高山,大理期雪线平均高度为3900米,台湾玉山的雪线高度为海拔3350米,秦岭太白山雪线高度为3500米。因而对于一般海拔仅1000米的鄂西山地不应有冰川的堆积。其最高点大神农架,海拔3053米处,也无肯定有冰川出现。

  由于茶树在摄氏5℃的情况下,便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被冰川长时期所覆盖或在冰川的长时期虎视眈眈下,茶树要生存下来是有疑问的。相反,鄂西山地由于得天独厚地温暖环境,不但能保留原有植物,并能成为其他地区植物的避难所。某种植物分布区随气温下降,对该地种群生长不利时该种植物就向南传播定居。于是出现了北退南进的植物迁移。由于早在第三纪晚渐新世,远东的气候开始变冷,所以植物向南迁移早已存在,只不古过冰川影响,第四纪的植物迁移规模更大而已,假设茶树原产地在云南或在云贵川交界处,茶树早就传播到东南亚各国,而不会在几千年之前就传播到河南、湖北、山东等地。

   

(作者:周文棠、郭雅敏、周文建)

 

 

  三、从茶树的生物学特性来认识

   

    E·B乌鲁夫在《历史植物地理学引论》中介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周期性都是在有规则的方式中彼此相继发生的,这种周期性与植物系统发育的环境有密切关系,植物的先天周期性多半是遗传中固定下来的,而不是易于随时跟着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变更的。”这说明某种植物的生长节律,应该与它诞生地,并长期生活的那里的当地当时的环境气候的周期性相一致,即某种植物的生长节律和生物学特性带有某个地理带或小气候的烙印。假若某个地方的环境条件长时期来从无显著变化,而生长在该地的某种植物的生活循环与气候的周期性不一致的话,该种植物就是从其他地方传播来的。

    茶树生物特性中最明显的是新梢的萌发与茶子的“后熟期”。茶树新梢的自然萌发一年分三次,即春梢、夏梢和秋梢。冬季休眠。地上部与地下部的活动交替,秋冬季根系活动强烈。茶树繁殖后代还巧妙地避过二次冬季,一次是秋季开放,受精后萼片紧密地把自己受精的子房包裹起来,遇低温,子房便进入休眠状态。一次翌年秋季,种子自行脱落,直到第二年四月才能萌发。即使人工处理以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等,茶子也必须等二个月左右的时间(所谓的后熟期)才萌发。

    上述茶树的生物特性无不说明茶树系统发育于四季变化较为明显的地区。而不是在四季变化不甚明显的热带和近热带的亚热带的一些地区,相反,应原产于接近中纬度的地区。鄂西山地正符合上述条件。

 

(作者:周文棠、郭雅敏、周文建)

 

    四、从茶树的传播来认识

 

茶树自然传播的途径主要是沿山脉传播,并非主要沿河流传播。茶树是适于酸性土壤生长的植物。历史记载茶出山地以及现今茶树的分布都能说明这一点。水是接近中性的物质,河流岸边的土壤一般是接近中性的,甚至是碱性的。河边有茶树迄今还未听说过,再者有生命力的或将会发芽的茶子会深入水底。相反,能长途传播的却是空壳儿茶子。

茶树传播的自然结论是距离初始分布愈近,茶树的分布密度愈大。距离愈远分布愈稀。历史上人类所发现的孤立的、狭小的茶树分布只能解释为非茶树原产地。

 据《皇华记闻》、《广东新语》、《西樵》游览记及《广州符志》记载珠江下游在唐代以前无茶树,唐末诗人曹松携浙江顾渚之茶种到珠江以南的西樵,才有茶。直至十七世纪“粤惟西樵产茶。”由于该地地势远低于云贵高原、大娄山和武陵山是茶树原产地,那么珠江两岸,甚至整个华南地区古代茶树和分布应远早于,远密于长江以北地区。可见云贵高原、大娄山、武陵山不可能是茶树原产地。

云南普洱的六茶山也一样。直至南宋,在桂林置静江军,以茶易西蕃之马,是谓滇南无茶。至清代,雪渔撰《鸿泥杂志》记载:“云南省所用茶俱来自普洱。普洱有六茶山。”这种长期孤立的茶树生长地,必定不是茶树原产地。

 

(作者:周文棠、郭雅敏、周文建)

 

五、唐前野生茶树的分布和古人对茶树原产地的认识

   

    前已论述植物种的传播和分布规律,离原产地愈近,茶树分布密度愈大。现根据古籍记载,看一下唐以前野生茶树的大致分布范围。《广雅》载:“荆巴间(鄂西山地)采荼作饼……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桐君录》;“西阳(今湖北黄冈县)、武昌、晋陵(今江苏武进县)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述异记》:“巴东真有香茗”;《夷陵图经》:“黄牛(瞿塘峡)、荆门、女观,望州诸山(均在湖北宜都县)、荼茗出焉”;《孙楚歌》:“荼荈出巴蜀(鄂西山地);《续搜神记》:“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茶经》:“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上述已引证古籍记载中唐前野生茶树的分布,其他尚有众多可以间接说明鄂西山地有茶树分布的资料,不再例举。总而言之,凡唐前野生茶树分布地,据史料记载绝大部分要在鄂西山地一带,有的甚至尚在鄂西山地以北,有些在鄂西山地以东,如前述江苏武进县,还有《神异记》中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但尚不能肯定是否人为栽种的,比如道士。

 古人也有论及茶树原产地的记载,均认为鄂西山地一带是茶树原产地。《本草原始》:“生山南汉中山谷”;《救荒本草》:“图经云。生山南汉中山谷”;《茗芨》:“第一溯源。吴楚山谷间(鄂西山地)气清地灵;草木颖挺,多孕荼茗”;《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上述地区均在鄂西山地。南方,山南均指当时的终南山(秦岭)以南地区,陆羽并未搞错,还指明“其巴山峡川”也在南方之内。今人不知,常以南方来认为是现在的南方。

上述历代人民对茶树原产地的认识,应该认为是基于最朴素的认识,即鄂西山地的大巴山、武当山、荆山、巫山等地有大量的野生茶树,古代人民是从该地区采茶并引种茶树的。迄今为止,还未有确凿的记载说明两广、云南、福建在唐前就存在野生茶树。

至此,唐前野生茶树的分布大量集中在鄂西山地已很明了。根据植物种的分布与传播规律、结合古地理、茶树生物学特性等可以确定茶树原产地在中国鄂西山地。


(作者:周文棠、郭雅敏、周文建)


(本文首载于《贵州茶叶》19902期,转载2001年《农业考古》第二期。)

  

电话:13867457034​

咨询:程老师

  • 热烈庆祝《茶艺师技能培训多媒体教程》由中国农业出版社等出版发行!
  • 公刘子先生应邀主讲文澜讲坛第496期“古代制茶与饮茶法”
  • 广西蒙山茶厂“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茯砖茶介绍
  • 《吃茶去》杂志刊出本苑茶师胡旭英论文“吴理真是宋僧”
  • 中国茶艺师职业技能培训考证相关事宜咨询与答复
  • 韩国茶文化协会金锦子支会长率队造访公刘子茶道苑
  • 杭州茶楼行业茶具评比公刘子茶道获二等奖
  • “武林斗茶会”第一期活动成功举行
  • 纪念“公刘子茶道”诞生二十周年
  • 800年前的“天台乳花”重现天日
  • “明州茶论”文集刊出“杭州茶都之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