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参加5月份中级茶艺师、中级评茶员培训的,请于4月29日前报名。想选购绿茶皇后——正宗狮峰龙井茶,可联系13735437860。

   
   
茶 艺 师 培 训 网
  


当前位置:
清代茶业兴衰原因探析
来源: | 作者:zgcysnet | 发布时间: 2018-05-10 | 3610 次浏览 | 分享到:

清代茶业兴衰原因探析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时期,即清入关之后(1644年)至辛亥革命(1911年)近三百年中国茶业兴盛以及衰落的原因,探讨和研究这一段茶业兴衰史,温故而知新,可提供给我们许多有益的思索。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对近现代茶业复兴的认识。

茶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支柱产业之一,清代茶叶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唯一大宗商品,它涉及农业、工业、商贸、交通运输等行业,研究清代茶业经济的兴衰,亦可以了解清代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一、清代茶业兴盛原因分析:

 

(一)、政治稳定、国家统一、茶业经济开始发展

清初,关外满清趁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之机,进入关内。顺治期间,清政府的主要着力点是巩固政权,肃清明朝残余势力,而不是发展经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廷平定三藩之乱;康熙二十二年清廷收复台湾之后,政治逐渐稳定康熙皇帝才开始注重发展经济,于二十三年废止“海禁”政策以通商裕国,随后又颁发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奖励垦荒、扩大种植面积;改变税收方式,实行地丁合一;兴修水利等。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开始提高,各地茶叶生产开始稳定发展。如清代康熙中期李来章《连阳八排风土记》撰有地方官员“〔劝谕瑶人栽种茶树〕内容,每户灶丁遵谕须种茶一亩----。”从此,具有悠久历史的我国茶业,到清代康熙中期以后步入了又一个发展时期。

 

(作者:周文棠)



 

 

(二)、茶叶流通渠道畅通促进了茶业发展

 

清初茶叶延续明代之制,仍为政府实行专卖的商品,一般人不能随意贩运。产茶地区生产的茶叶,除少数优质茶叶作为“贡茶”,由政府委派官员采办以供奉皇族外。其他分“官茶”和“商茶”。“官茶”由政府委派官员招茶商领引纳课后,从产茶区贩运到陕甘等地,交售给官府的茶马司,然后由茶马司将茶叶与西北等地少数民族交易马匹。“商茶”由茶商向政府请引后,从产茶区运销各地或输往国外,茶引一道,准运茶一百斤,每引征银税若干。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禁以后,清代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茶叶的外销日趋增加。于是,经营“官茶”的“引商”开始衰落,而经营“商茶”的“客贩”却日渐兴盛。市场活跃,从而促进了茶业商品经济的发展,茶叶流通渠道的畅通促进了茶业的全面发展。

清代茶叶经济的兴盛与茶商作用密不可分,清代茶商以徽商、晋商和广东、福建茶商为代表。徽商指徽州地区的歙县、祁门一带的商人。徽商在清代茶叶贸易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在于广设店铺促进内销和外销从事海运贸易。
     晋商是指山西商人,供应西北市场及对蒙、俄贸易活动,晋商中的茶商以明代茶马互市为发端,至清代日渐兴盛,成为国内主要茶商。晋商除采供福建茶外,清代湖南安化、湖北羊楼洞一带的茶叶生产,就是晋商带动起来的,他们从这里采办茶叶,把茶叶运销到西北茶市,至天津、张家口等地,再由俄国商人陆运至俄国和东欧等地。随着茶叶贸易的兴盛,湖南安化、湖北羊楼洞当地形成了以茶叶生产、加工及包装一体化的区域生产格局,促进了湖南及安化当地茶业经济的发展。

广东、福建一带茶商是因广州开放对外通商,开始大量经销“商茶”装载出口,或销往南洋一带,或外销东印度公司。尤其“五口通商”后,茶叶外销急剧扩大,当地茶商籍地利之便获得了发展。

 

(作者:周文棠)

 

 

 

(三)、茶树培育技术进步和茶类不断丰富

清代,茶树培育出现了扦插无性繁殖技术,改变了前代茶树只能有性繁殖的旧观念,如清李来章《连阳八排风土记》记载:“种茶栽之法,将已成茶条,拣粗如鸡卵大,砍三尺长,小头削尖,每种一株,隔四五尺远----二年后,一齐砍尽,俟发粗枝,只留一科,不久成树---”。无性茶树培育技术的出现为茶农大量培育优良茶树品种,快速发展良种茶园,提供了可能。此外,在清代闽北一带,对一些优良茶树品种,也开始采用了压条繁殖的培育方法。

茶类不断丰富是清代茶业发展的又一特征,虽然明代就已出现红茶(见《多能鄙事》)。但总体而言,清代以前,中国茶叶是以绿茶为主的。清雍正(1773)年间,崇安知县刘靖在《片刻余闲集》中记述了产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所。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酒,土名江西乌,皆私售于星村各行。”由于外销红茶供不应求,工夫红茶品种不断增多,安徽生产的称“祁红”,云南称“滇红”,江西称“宁红”,湖南称“湘红”,广东曰“英红”,浙江称“越红”等。

乌龙茶亦在清代产生,清代《王草堂茶说》引陆廷灿《续茶经》(1734年)记载了“半青半红”的乌龙茶。陈椽教授《从茶到六大茶类的起源研究》也载:据福建安溪县人民政府查档案资料,青茶是清朝世宗胤祯雍正三年至十三年间(公元17251735年)劳动人民发明的。尔后乌龙茶生产再传播至闽北、台湾等地。这些乌龙茶主要广东、福建一带茶商销往南洋一带。

轻发酵的白茶亦于清代出现,福建福鼎的白毫银针出现于公元1796年。出口销售港、澳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据(陈椽《从茶到六大茶类的起源研究》)。

清代紧压茶不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且在边销和出口贸易中找到了他们的出路和发展。如黑茶,据记载早在明代洪武初年四川就有生产,入清以后,黑茶竟成为湖南安化等地的特产。轻发酵、发酵茶、半发酵茶、后发酵茶类的大量出现丰富了中国的茶叶花色品种,为尔后中国茶业的发展铺垫了基础。

 

(作者:周文棠)

 

 

 

 

 

(四)、茶种植、生产、加工等方式灵活是清代茶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清代中期之后,土地租赁经营大量出现,茶叶种植土地可以租赁经营,特征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如在闽北,租赁者可租种山地,因此大批外地客民涌向闽北租地种茶,土地租赁方式的出现客观上使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在经营茶叶有利润的情况下,拥有较多土地的经营者开始雇工种植茶叶,并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雇佣更多有劳动力,这种资本经营方式的大量出现也促进了清代茶业的发展。

随着茶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茶叶经营者开园种茶、设厂加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如同治《巴陵县志》载:“道光二十三年,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每挟重金来制红茶,土人颇享其利。日晒者色微红,故名红茶。”;广州茶商伍浩官“在武夷山拥有茶园,每年将武夷茶运往英国”;清代杭州茂记茶场主人高怡益租赁杭州狮峰茶园,投资办茶场、开茶行,生产、加工、销售狮子峰龙井茶一条龙等。也从一个方面促进了茶业生产发展。

 

(作者:周文棠)

 

 

(五)、清代茶叶内需进一步扩大

清代康熙中期之后,经雍正至乾隆,俗称康雍乾三朝的发展,政治稳定、经济不断繁荣,衣食有余资的情况下,使饮茶逐渐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内容之一,俗称“开门七件事,茶米油盐姜醋茶”。随之专卖茶叶的商店、茶庄、茶行、茶号也纷纷出现,茶俗文化取代了明代以文人雅士领衔茶文化发展的地位,饮茶文化深入市井,走向世俗,进入了千家万户,并与传统的伦常礼仪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习常的饮茶待客礼仪。

   另一方面,王公贵族、清代文人及中产阶层对于品茶的讲究,也促进了品饮方法的多样化,壶泡杯饮上讲究茶具的审美。如紫砂茶具的古朴与书法艺术的结全、盖碗杯盏的精美与书画艺术的结合,锡制茶器的素雅等形成了清代雅文化发展的另一层面。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景德镇的瓷器茶具进入了又一发展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统治者康熙、乾隆皆好饮茶,对于上流社会饮茶风习的推动,对于促进各地名茶发展,以及推动饮茶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清代还是中国历史上茶馆行业最为鼎盛的时期,各类茶馆遍布城乡,数不胜数,蔚为壮观,构成了绚丽多彩的茶馆文化现象,清代的茶馆成了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兼具有休闲、娱乐、会友、洽谈商务等功能,说书、唱戏大都在茶馆进行。在没有报纸、电视、广播的时代,茶馆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传播中心。清代的茶馆行业对于促进茶叶消费,推动茶业发展亦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周文棠)

 

 

 

 

(六)国际茶叶市场对华茶需求剧增

 

虽然中国茶早在前代就已输出国外,但清代茶业曾一度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国际茶叶市场对华茶需求剧增。茶叶何时传到欧?有认为是公元九世纪由阿拉伯商人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至土耳其;有认为是葡萄牙最早到中国,租用澳门,首先输送茶至欧的;有认为是荷兰人最先把茶输送至欧的。从影响清代茶业兴盛角度来认识的话,应着眼于最早把茶运销西欧的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清代通史》载:“明末崇祯十三年,红茶始由荷兰转至英伦。”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萨林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把红茶和茶具当作嫁妆,掀起了英国王室贵族饮中国红茶的风潮。从此以后,饮茶首先在西欧上层社会传播开来。接着由西欧、中欧传遍整个欧洲和世界其他许多地方。至此以英国饮茶成为时尚而引发的全球饮茶风尚形成。

早期国际茶叶消费的两大市场是英国和俄国,英国自1667年东印度公司第一次输送华茶开始,需求量不断猛增。在华茶输欧中我们还需重点提及英国东印度公司,它于1644年在厦门设立贸易办事处,1669年英国政府规定茶叶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从此,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大量输送华茶进入欧洲市场。俄国是华茶的第二大消费者,据记载1638年,俄国大使在中俄边境恰克图从蒙古商人处换得武夷茶60斤献给沙皇,从此俄国皇室及贵族开始饮茶。输俄茶叶主要由山西晋商至闽北收茶然后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越分水关,出九江,经山西……转至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北行达恰克图(城市名,曾是中国境内的中俄通商要埠)”,全程近6000公里,而后再经西伯利亚通往欧洲腹地。据《山西外贸志》载:在这条商路上车帮、马帮、驼帮络绎不绝,蔚为大观,成为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号称“茶叶之路”(引自《清代的茶叶商路》)。在然后的几十年里国际茶市对华茶的需求更是猛增,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出口量增加好几倍,出口国家也不断增加,有英国、俄国、瑞典、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鸦片战争之后,开辟五口通商在国际市场需求拉动下茶供不应求,中国茶叶出口的数额,逐年呈跳跃式的递进。中国茶的种植面积、产量、茶叶出口贸易迅速扩大。如安徽歙县,在其民国县志中也约略指出,道光八年前生产无多,故须认销他县茶。厥后逐渐推种,求变为供。至光宣间,计输出者已达三万数千担” ,说明安徽歙县一带的茶叶生产,主要就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发展起来的。

至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达到13.41万吨,创华茶出口历史最高纪录,茶叶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出口价值占据到了外贸总值的一半以上。

   

(作者:周文棠)

 

 

 

 

二、清代茶业衰落原因:

 

清代茶业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列强入侵,战乱频繁、、杂税繁多、民生艰难、国际市场竞争等,因而茶园荒芜,茶叶生产一落千丈。下面我们逐一探讨。

 

(一)、国际上红茶饮用习惯形成是清代华茶衰落的原因之一

 

华茶自1610年由荷兰人输往欧洲,红茶开始扬名。英国则是在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皇查理二世时带去几箱武夷红茶作为嫁妆,从此喝红茶在英国上流社会流行。从清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各地大量生产制作红茶,中国港口茶叶输出主要以红茶为主的事实,可以说明清中后期中国茶业的迅猛发展,是由于外销红茶的大量需求导致的。1886年以后,由于锡兰、印度等国大量生产红茶,中国外销茶叶逐年减少,由此导致中国茶业的衰落。归根究底其结症仍在于国际上红茶饮用习惯的形成。

如果说中国茶输往欧洲是从公元九世纪由阿拉伯商人通过丝绸之路传播至土耳其,或认为是郑和下西洋传播饮茶至西欧或认为是葡萄牙最早到中国,租用澳门,首先输送茶至欧的,或认为是荷兰人最先把茶输送至欧的。他们最早传播的是中国的绿茶,但为什么自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国际上却形成了红茶的消费习惯呢?

在饮茶风俗的形成中,地理、气候和原住民的生活习惯是联系在一起的,从地理位置考察,无论是是土耳其,或是葡萄牙,其纬度与中国绿茶消费区域相同,适宜绿茶消费。而英国、荷兰等地是北纬50度至60度,年日照总量相对较少,气候相对偏冷。而红茶暖胃,适于气温偏低时节饮用的道理是大家熟知的。其次是审美和心理因素,对于炎热地区人民喜爱饮用绿茶,如摩洛哥喜饮绿茶,还加上有清凉作用的薄荷叶。相反寒冷型的地区喜爱暖色调的红茶。可以认为这是英国、荷兰等西欧地区流行红茶的原因之一。

原住民的生活习惯也是英国、荷兰等地形成红茶饮用习惯的原因,一方面其原饮品是红色的葡萄酒,容易接受汤色呈红艳明亮的红茶。这对于英国红茶饮用习惯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红茶性温味纯,既能纯饮,也适合混饮,混饮可在红茶汤中根据各人的爱好,加糖、牛奶、蜂蜜、柠檬、菊花等,做成奶茶、蜂蜜红茶、柠檬红茶、菊花茶等。红茶泡后汤色红浓,香气高长,滋味醇厚,加入牛奶等调味,茶香味不减,很受欧洲人的喜爱。

由于当时的英国被称之为“日不落帝国”,在海外有许多殖民地,如美国、印度等。由于英国人对红茶的推崇,在其殖民地形成红茶饮用习俗是流风所习。

正是由于国际市场上形成的是以红茶消费为主的市场,导致印度、锡兰等地的茶叶后来居上。由于地理关系,印度、锡兰等地生产的红茶品质较好,国际茶叶需求转向印度、锡兰,从而导致华茶外销受阻。

 

(作者:周文棠)

 

 

 

 

(二)、茶种及茶叶生产技术外传是清代茶业衰落的又一重要原因

 

1886年以后中国茶业的直线下落,在于国际红茶市场竞争败北的原因。而国际茶叶市场的竞争对手是由于中国茶种及茶叶生产技术外传引起的。清代咸同年间我国茶园和茶叶生产大发展的时候,也是英国在印度、斯里兰卡和荷兰在印尼大规模发展种茶的时期。

由于白银大量外流至中国,英国人为了掌握中国的种茶、制茶技术,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计划在其殖民地建立茶园,但没有成功。公司遂派英国人罗伯特·福琼去中国非法采集茶种、茶苗,偷偷学习种茶方法,并寻找茶工。为完成任务,福琼多次到中国,学会了中国话,熟悉了民俗。1847年福琼出版《三年中国漫游》介绍首次中国之行。1848年,福琼在香港接受委派,前往中国设法偷取茶叶的种植技术,并设法将茶种偷运到印度。由于当时浙江、安徽等内地尚未对外开放,福琼装扮成中国人的模样至武夷山、浙江淳安、安徽歙县等地选择茶种,因而被当代人称之为“偷茶人”。福琼历经数年,往返数次,在经历种茶失败之后,福琼多次招聘中国茶叶熟练技工到印度加尔各答。至此终于完全掌握了种茶和制茶的知识和技术,从此印度的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急剧跃升,世界的茶叶市场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印尼于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多次从中国携茶种试种茶树,并从中国聘茶工及运送制茶工具多种,试制茶叶成功;1847年,俄国也开始引进中国茶籽,多次试图栽培茶树, 1888年,俄人波波夫来华,聘去了以刘峻周为首的茶叶技工10名,同时购买了不少茶籽和茶苗。1897年,刘峻周又带领12名技工携带家眷往俄国,指导茶树种植,建立茶叶加工厂;19世纪70年代,斯里兰卡借助于英国的资本和技术,大力发展红茶;而肯尼亚则是1924年才开始种茶。

茶种外传早在唐代就已开始,但影响清代茶业衰落的直接原因还在于清代茶种和制茶技术的外传。茶叶作为一种优良的饮料,造福于全世界这是必然的,或迟或早均在进行着。但从经济角度,从贸易角度,输出茶种与制茶技术的直接后果就是培养了国际茶叶市场的竞争对手。

 

(作者:周文棠)

 

 

 

 

(三)、清代华茶出口衰退与反向文化宣传有关

 

“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从中国输入茶叶的贸易活动中,深知每年有多达2000万两至3000万两白银流入中国。因而在其殖民地印度、锡兰试种茶叶,当印度、锡兰产茶后,由于利益关系,英国对国际茶叶市场的有意识地操纵,扶植英国统治下的印度茶、锡兰茶,贬低华茶,对华茶进行多方阻碍,《中国茶叶外销史》载:“1890年后,受英国宣传作用,美国人口密集的区域,对绿茶的嗜好,为红茶所替代,茶叶贸易遂大变动,随后输入英国殖民地出产的红茶,更助于宣传广告和游行运动,使中国绿茶销路大受打击,这种新茶(指印度红茶)渐次普及。”(摘自陈椽《中国茶叶外销史》第374页)。

欧洲、美国等地形成饮茶时尚,饮用的茶叶都是中国茶,一种时尚的形成,特别是茶叶带有一定的嗜好,很难一下子改变,但通过文化宣传可以加速这一习惯嗜好的改变,

《中国茶叶外销史》还载有日本争夺中国绿茶市场的方法是摄制中国人不卫生制茶的电影,同时摄制日本机械卫生制茶的电影,到处放映。同时又宣传中国绿茶缺少维他命丙和蛋白质。这些文化宣传使消费者逐渐改变嗜饮中国茶的习惯。

 

(作者:周文棠)

 

 

 

 

(四)清代末期政府腐败、苛捐杂税繁多

 

清中后期华茶大量销往西方国家,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英国为减少贸易赤字,往中国输入鸦片,被中国拒绝。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道光二十二年英国迫使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南京条约》。随后实行了“五口通商”,

从纯茶业发展而言,“五口通商”促进了茶叶流通渠道,促进了茶叶的对外贸易,这从“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生产和出口呈现跳跃式发展至1886年中国茶出口达到历史最高可以说明。正是由于表面上出口增长,未引起政府和业茶者对茶叶出口种类变化的重视,延误了采取挽救措施的时机,直至1894年后红茶出口锐减(见《中国茶业》第六章《近五十五年各种华茶出洋百分数》),人们才普遍意识至中国茶出现了危机,此时清政府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鸦片战争”彻底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从此人们明白了清王朝外强中干的本质。咸丰元年(1851)又爆发太平天国革命,社会开始动荡。1870年前后,英国和美国茶叶市场上印度茶,日本茶就已占强势,华茶已经开始出现从增长至衰退的拐点,但由于销往俄国的砖茶市场需求增长,才使华茶的出口得以维持了10多年的表象繁荣,直至1886年的出口最高峰,输出茶叶1341万吨。咸同以来,清政府在太平军的打击下,军费开支庞大,财政匮乏等原因,企图通过征收苛捐杂税来解救危机,茶税、厘金过重,业茶者受茶之累,不堪重负,茶叶外销亦受此影响。外销茶的价格过高,在国际市场上与廉价的印度、锡兰茶竞争中逐渐失势。在内忧外患情况下,清政府无力重视茶业兴衰。

 

(作者:周文棠)

 

 

 

 

 

(五)、清代茶叶生产、加工方式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1872年,印度人William Jackson发明红茶加工用揉捻机,首开红茶机械化制造。1874年印度人Edward Money发明茶叶干燥机。茶叶加工机械化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茶叶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机械化揉捻还可有效提高茶叶细胞的破碎率,有利于红茶完全发酵。从而进一步提高红茶品质。茶叶干燥机的应用,可实现茶叶品质的稳定。机械制茶,品质优异,价格低廉,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茶叶科学技术的领先研制和应用推广是印度茶叶在国际茶叶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基本因素。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手工制茶效率低,制作时多用手工制作,揉捻不充分,细胞破碎率低,发酵不充分,故红茶品质逊色于发酵程度完全的机器揉捻茶叶。其次茶叶干燥全凭熟练茶工的经验,没有温度计使用,茶叶质量稳定性欠缺。其次人工制作效率低下,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因而华茶中的红茶由于质量比较和价格比较因素,逐渐被挤出了国际茶叶市场。这是华茶被挤出国际市场的内在原因。

而当时的中国人还沉浸于中国茶的自豪之中,认为洋夷不能产茶,如英国,荷兰等地不宜种茶。固步自封,不求改进,品质不能持续提高。宣统《南海县志》载:茶叶从前为出口货大宗,现在出口之数,历年递减。光绪十八年出口尚有六芳五千担,至二十八年,出口不过二万四千担,盖西人多向锡兰、印度购茶,以其价廉也。前后仅距十年,销数之锐减已如是,中国茶业之失败,亦大略可观矣。

 

(作者:周文棠)

 

 

 

 

 

 

结语: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社会时代,也是中国茶业从传统向近现代转变的重要环节,传承明代茶业发展之后,清代茶业发展是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影响下,经历了兴盛与衰落的过程。中国茶业清末突然衰落,销路日益壅塞,茶价急剧下跌,茶园荒芜,茶商破产,人们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之后,必然回到现实,从失落中寻找原因,最后确定奋起走改革和重整我国茶业之路。清末和民国之年,政府和民间的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了投身实业、抵御外侮、挽救国家、解救民众的改革发展之路。包括成立促进茶业发展组织,派人出国学习、考察,采用洋人栽种新法,推进机器制茶,组织参加国内外茶叶博览会,开办茶务讲习班和传播茶叶科技知识等方面。开始了近代的中国茶业复兴运动。

在当今国内茶业产量持续增加,内销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大力开拓国际茶叶消费市场,将有效促进中国广大茶区的茶业经济发展,增加茶农收入。特别在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的今天,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以清代茶业兴衰历史为鉴,研究如何有效扩大中国茶在世界茶叶市场的份额,显的尤为迫切。

 

(作者:周文棠)

 

 

 

主要参考资料:

1、  中国茶叶外销史  陈椽

2、  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陈祖规、朱自振

3、  外销茶运输路线考略陶德臣

4、  清代的茶叶商路     张正明

 

 

刊载澳门茶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电话:13867457034​

咨询:程老师

  • 热烈庆祝《茶艺师技能培训多媒体教程》由中国农业出版社等出版发行!
  • 公刘子先生应邀主讲文澜讲坛第496期“古代制茶与饮茶法”
  • 广西蒙山茶厂“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茯砖茶介绍
  • 《吃茶去》杂志刊出本苑茶师胡旭英论文“吴理真是宋僧”
  • 中国茶艺师职业技能培训考证相关事宜咨询与答复
  • 韩国茶文化协会金锦子支会长率队造访公刘子茶道苑
  • 杭州茶楼行业茶具评比公刘子茶道获二等奖
  • “武林斗茶会”第一期活动成功举行
  • 纪念“公刘子茶道”诞生二十周年
  • 800年前的“天台乳花”重现天日
  • “明州茶论”文集刊出“杭州茶都之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