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参加5月份中级茶艺师、中级评茶员培训的,请于4月29日前报名。想选购绿茶皇后——正宗狮峰龙井茶,可联系13735437860。

   
   
茶 艺 师 培 训 网
  


当前位置:
蒙顶植茶人物演变与社会人物背景
来源: | 作者:zgcysnet | 发布时间: 2018-07-14 | 3930 次浏览 | 分享到:
蒙顶植茶人物演变与社会文化背景
作者: 周文棠 时间: 2011-05-26 21:14:57 

     蒙顶植茶人物演变与社会文化背景

 

                          

         

摘要:

中国茶文化史上,有栽种茶树第一人——甘露禅师吴理真之说,或表述为“西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结庐于四川蒙山亲植茶树,是佛教徒种茶的最早记载。”本文依据相关历史资料,进行考证,认为蒙顶产茶记载于唐代;五代至北宋记载中的蒙顶植茶人具有道教文化的内涵;蒙山甘露禅师出现于北宋;自南宋至清代记载中的蒙顶植茶人具有佛教文化的内涵;吴理真是宋代从岭表至蒙山的僧侣,因有灵异而被南宋孝宗敕封;明代杨慎的记载,进一步确证了“宋甘露禅师行状碑”的真实性,并补充了关于吴理真的生平,吴理真之所以被敕封是因为有灵异,而不是种茶;蒙顶植茶人吴理真是当地农民的观点出现于现代;蒙顶植茶人身份的变化反映的是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茶文化史上“吴理真是西汉时在蒙顶植茶之人的观点”是错误的。作为茶文化工作者有必要厘正茶史,以免谬论遗于后代。

 

关键词:吴理真;蒙顶山;宋朝;种茶;甘露禅师

Abstract:

 The firstly man who cultivate tea trees, Ganlu Zen master ,Lizheng Wu ,in the history of tea culture China. Or express “Ganlu Zen master ,Lizheng Wu who in West Han Dynasty cultivate tea trees living in Montain Mengding ,Sichuan province, it is earliest record on the Buddhist cultivate tea trees.” 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 of history, this essay made the research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Mountain Mengding’tea appeared in Tang Dynasty ;The tea grower in Mountain Mengding with Taoism color from Wudai Dyansty to the Northern Song Dyansty .The Ganlu Zen master in Mountain Mengding who living Northern Song Dyansty; The tea grower in Mountain Mengding with the Buddhist color from South Song to Qing Dynasty . Lizheng Wu who was a monk from Lingbiao to Mountain Mengding in Song Dynasty .Wu was conferred upon by the Xiaozong emperor , South Song Dynasty for he with mysterious . In Ming Dynasty ,Yangsheng’s recordation further confirmed the realness of “Gan lu Zen master’s monument of the life time”, and make up the life time of the Lizheng Wu was conferred upon by the Xiaozong emperor for he possess mysterious, rather than he growing the tea trees. The viewpoint ---“ Lizheng Wu was farmer”inMountain Mengding which appearance modern times .The tea grower’s change which reflected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e in various times .This viewpoint --“Lizheng Wu was tea grower in Xihan Dynasty” is wrong. As the researcher of tea culture who have to correct the history of tea for fear of the offspring.

Key Words: Lizheng Wu   Song Dynasty  Mountain Mengding  grow tea trees    Ganlu Zen master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关于蒙山吴理真有多种多样的记载,各类说法五花八门。至今吴理真仍被学界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有明确文字记载最早种茶的人”,那么这种观点是怎样形成的呢?本文认为吴理真并非西汉蒙山植茶之人又有何依据呢?下面按时间次序根据相关史料逐一论证蒙山植茶人物演变与社会文化背景。

 

一、  蒙山产茶记载于唐代(618——907年)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813年)撰:“严道县,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这是现存最早关于蒙山产茶的记载。并且是作为贡茶的。唐《膳夫经手录》扬烨撰(856年)“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年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之后盛矣。-------蒙顶,始、蜀茶得名蒙顶也,元和(公元806820年)以前束锦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安斯草市,岁出千万斤。”这二例记载说明唐代蒙山产茶,并且是作为贡茶进贡的,同时也十分详尽的介绍了蒙顶茶生产发展的概况。

在大唐盛世,陆羽作《茶经》,有白居易、刘禹锡、孟郊、黎阳王等等多达数十位的著名文人墨客,讴歌、记述蒙山茶,洋洋洒洒可编辑成一本专集,本文没必要展开叙述,却从来没有一篇内容反映蒙山在西汉有人植茶,或有吴理真之记载,更没有“仙茶七株”等之说。

上述表明,在唐代蒙山从未有甘露禅师、吴理真及种茶人的历史记载。唐代蒙山前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说明早在唐代蒙山就有许多人栽茶谋生。谁种茶树?是普通百姓。

 

(作者:周文棠) 

 

二、   五代至北宋记载中的蒙顶植茶人具有道教文化的内涵

 

(一)、五代(907——960年)记载中的蒙顶植茶人是神仙家

 

五代时期毛文锡(935年)《茶谱》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病冷且久。尝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尝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病;二两,即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顶,筑室以侯,及期获一两余。服未竟而病瘥。时至城市,人见其容貌,常若年三十余,眉发绿色,其后入青城访道,不知所终。”

从“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可知,有人在蒙山之巅植茶,而非野生。谁栽种的?毛文锡《茶谱》的故事,实际上就是强调了“顶有茶园”的植茶人是仙人,是神仙家,饮此茶能长生不老。其中顶曰“上清峰”属道教文化性质;“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病”是方士的行为目标;饮“二两”蒙顶茶,“即为地仙矣”,地仙是神仙的一种,指饮“仙人”所栽“仙茶”二两,可长生不死,成陆地神仙。神奇的故事讲到病僧还未喝完一两蒙顶茶,病都好了,到城里去,人们从其容貌看以为僧只有三十多岁,眉毛、头发都是绿色的了。更妙的是这和尚喝了蒙顶仙茶后,不做和尚,改行了,去青城山访道问仙去了。读者可设身处地替病僧想一想,长期吃素念佛,没有佛菩萨保佑,一直病疴在身。吃了修道之人(仙人)栽种的一两未到的茶,就身轻体健,并且有使人年轻的功效,当然改行,访道问仙为要了。

那么毛文锡《茶谱》中的匿名仙人究竟何许人?据《名山县志》载:“甘露道人始结庐于此,邑之寺院唯此最古”说的是蒙山上最古老的宗教建筑是在蒙顶之地。这与毛文锡《茶谱》记载有相符之处。如果能确证蒙顶最早建筑是甘露道人所为,则仙茶可能是甘露道人所栽。

故事盛赞了蒙顶茶之奇效,暗指此茶是仙家所栽,没肯定究竟谁是“顶有茶园”的主人,也没讲什么时代种的。与唐代许多百姓在蒙山种茶也不冲突,仙家所为与众不同,在蒙山之颠植茶,并且量甚少。

 

(作者:周文棠) 

 

(二)、北宋(9601127年)记载蒙山植茶人是道人

 

清代赵懿编撰《名山县志》时辑录了北宋孙渐《智炬寺留题》(约公元1114年)的碑文,立碑之人是宋代名山知县张刚中,诗文有:“---继登凌霄阁,倚栏睹茶圃。昔有汉道人,薙草初为祖。分来建溪芽,寸寸培新土。至今满蒙顶,品倍毛家谱。紫筍与旗枪,食之绿眉宇。---” 。孙渐的这篇五古,是登高怀古之作,并且名山知县张刚中是孙渐的门生,其《碑跋》:“都转孙公,眉阳之名士也,德行纯古,文章妙绝,以雅安上幕行,按诸邑,每探幽寻胜,莫不寓意风骚,皆雕玉镂冰,尽一时之美。”

那么孙渐是根据什么说茶圃主人是“汉”道人呢?问题就在这里,此“汉”可以是西汉、东汉、成汉(公元306347年)的时代概念,还可以是姓别或民族。现代大汉族观念已根深蒂固。但在古代,此“汉道人”却并不一定是现代概念,可能是修道汉人,因为早期此地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历史上的蜀人、羌人、楚人等多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当然也可是男的修道之人。而本文认为孙渐这篇五古是集北宋当时人对蒙顶茶的认识的,“昔有”是指孙渐之前,而不是“古有”或“汉代有”,只要是孙渐之前有此事就可以了。

与此异曲同工的是浙江也有“古有汉王者”种茶,明周高起《洞山岕茶系》中茶之尚于高流,虽近数十年中事。而厥产伊始,则自卢仝隐居洞山,种于阴岭,遂有茗岭之目。相传古有汉王者,栖迟茗岭之阳,课童艺茶,踵卢仝幽致。阳山所产,香味倍胜茗岭,所以老庙后一带茶,犹唐、宋根株也。”然后诸多学者摘录“相传古有汉王者,栖迟茗岭之阳,课童艺茶”。认为浙江长兴汉代就有种茶,并有汉王“课童艺茶”事迹。连庄晚芳先生都认为是汉代的皇帝,到茗岭“课童艺茶”(见庄晚芳《中国茶史散论》)。笔者指出此汉王是宋代人(见《茶人之家》1992年第3期),或许是王姓汉人,或许是王姓男子。

然后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孙渐指出“茶种来之于建溪,然后遍布蒙山”,为何如此认为呢?其一,北宋时代茶风炽烈,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饮茶成风,茶以建溪茶为上。如宋徽宗1107年《大观茶论》“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宋代皇帝认定建溪茶“名冠天下”的情况下,说蒙山茶种来自于建溪,亦是赞美蒙顶茶之词。其二,可能在北宋有“道人”从建溪引种,至蒙山种植,也是顺理成章的,不要说修道之人,就是农民都会如此做,因为北宋茶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建溪茶。因而此“汉道人”应是北宋建溪茶成名之后之人。

北宋孙渐此文与五代毛文锡《茶谱》有明显的传承因缘,毛文锡是暗指道人(仙人)所栽,孙渐明确“道人”所栽,孙渐文“食之绿眉宇”来自于毛文锡文“眉发绿色”。

在五代蒙顶植茶人被仙化,至北宋蒙顶植茶之人已有人物性质的定论,是道人所栽。因而本文认为五代至北宋记载中的蒙顶植茶人具有道教文化的内涵。

 

(作者:周文棠) 

 

 

三、北宋蒙山的甘露法师与蒙山施食仪

 

蒙山茶在宋代不如建茶名声大,但在佛教方面却出了一个十分有名的人物,西域来的不动法师(不动梵师、甘露法师)居蜀蒙山,他广集大量佛教经典和密宗瑜伽诸部,辑成《蒙山施食仪轨》,这是至今仍在广泛应用的佛教典藉。该仪规是宋代甘露禪師制定的,当年他就在这里,在蒙山寺院写下這些仪轨,故而施食仪称作蒙山施食仪

蒙山施食仪发源地就在蒙山,至今僧人們每天下午四点开始的晚课,其中很重要的一节是唱念蒙山施食仪,那是給六道里轮转的畜生饿鬼布施食物的功课,僧众们齐心协力地唱那些咒文,以清淨之心来发愿,来布施,来成就悲憫之心。

《蒙山施食要意十则》称,蒙山施食仪是宋不动梵师,居蜀蒙山,爰集救拔焰口饿鬼经,水施食法,并以二咒为主,集诸密部成文而作成。其二咒,一是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咒,诵此咒者,令诸饮食变少成多,变粗为精。二是甘露咒,诵此咒者,水变甘露,清凉美味,广大如海。可能因 “蒙山施食仪甘露咒,或蒙山有甘露寺,不动梵师又称甘露法师。

由于历代诸多茶人往往称吴理真是甘露禅师,此段内容的目的说明在北宋时的甘露法师是撰《蒙山施食仪规》的不动梵师。

 

(作者:周文棠) 

 

四、自南宋至清代记载中的蒙顶植茶人具有佛教文化的内涵

 

(一)  、南宋(11271276年)的蒙山僧人吴理真被敕封为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

 

清光绪年间《金石苑》是一部记录金铭和石刻的著作,正是这本书里,有吴理真的最早石刻记载,内容十分详尽。石刻顶上是“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碑两边是一副对联:“行归露井灵光灿,手植仙茶瑞叶芬。”碑中记载:

“师由西汉出吴氏之子传,名理真,自岭表来,挂锡蒙山,植茶七株,以济饥渴,宋代京师敕张、秦枢密二相,诏求雨济时,师入定救旱,少顷沛泽大通。一日峰顶挂锡井,忽隐化井中,寺者觅之,得石像,遂负井右,建以石屋奉祀。时值旱魃,取井水,霖雨即应。以至功名、嗣续、疾疫、灾祥之事神水无不灵感,是师功德有遗之也。故邑进士喻大中奏师功行及民,宋孝宗敕赐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像。时绍熙三年(1193年)二月二十六日勒石于名山县蒙顶山房。“

如此明确的“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记载,十分清晰明白表达是宋代甘露祖师的像和他的生平事迹;说明吴理真是西汉吴氏之后嗣,从岭表(主要是广东)来到蒙山寺院挂锡,植有七株茶树,南宋临安张俊、秦桧枢密二相受皇命求雨时,吴理真入定(禅定)救旱(约1138——1141年),十分灵验。后隐化蒙山井中,寺僧井中寻不到人,却寻得了一尊石像,故在井右建石屋奉祀,各项祀祷有灵应,故邑进士喻大中奏师功行及民,南宋孝宗敕赐“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像。这里还应提及南宋孝宗皇帝是宋代最信佛教的一位皇帝,正是在这样的特定社会背景下,才有此类上奏及敕封。

“师由西汉出吴氏之子传,名理真,若依下面清雍正“天下大蒙山”碑概念(详见后述),还可以是师是西汉的,“如师再世”,转世是吴氏之子传。也许读者不明白,西汉吴氏没有来缘,其实西汉有唯一幸存的异姓诸候王——吴芮,封地长沙。并且在吴姓分布上,确有广东(岭表)一支,繁衍甚广。有些茶史研究者知道西汉还没有佛教传入中国,还是认为上文表明吴理真是西汉的;即使内容表明吴理真还与南宋秦桧、张俊同时代,还是认为吴理真是西汉人,这是学术上的强词夺理,或牵强附会。

此文记述了吴理真是从岭表来到蒙山,曾植茶七株,是“手植七株茶树”一说的最早记载。但并没有反映茶种来自岭表。并且很明确的表达了吴理真受封为“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的原因是民众有求必应的灵验。

遗憾的是此碑文虽有时间,并未如《智炬寺留题》般有作者,从文体内容上,也远不如孙渐妙笔生花、雕玉镂冰。故留下“师由西汉出吴氏之子传”之疑句。若去除“出“字,“师由西汉吴氏之子传”就十分明白了。但总体上所记事迹详尽,使读者清晰知道了吴理真的来由,时间、地点、人物、生平事迹、死因、因何受封等,文体执白。

此文又有第二节类似的内容,既有“师由西汉出吴氏之子传”,其他人可能误认吴理真是“西汉”人,后句“宋代京师敕张、秦枢密二相,诏求雨济时,师入定救旱,少顷沛泽大通。”明确吴理真是与南宋张俊、秦桧同时代人,也许古人有此“欲古其人”之癖好,若读者不细读,或不看完全文,不得要旨。

 

(作者:周文棠) 

 

(二)  、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中西汉僧人植茶的批判

 

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定稿约1230年)是南宋地理总志,汇集了南宋各地方志、图经、碑记、诗咏、风俗形胜等综合编纂而成。内有西汉时,有僧从岭表来,以茶实植蒙山,忽一日隐池中,乃一石像,今蒙顶茶,擅名师所植也,至今呼其石像为甘露大师的内容。

从此文来看,其内容来自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碑,但王象之没有进行认真考证,从纪胜的角度神秘化。把“师由西汉出吴氏之子传名理真”简化为“西汉时”,如果说吴理真是南宋人,将减少神秘性和趣味性,去除有名有姓的吴理真,突出“远方来的和尚”。“忽一日隐池中,乃一石像”,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好奇。有“欲古其人,欲古其迹”之嫌。从此开始了“吴理真是西汉时代人”的说法。

对于《舆地记胜》记载的西汉有僧从岭表来,以茶实植蒙顶,从来没有一个史学家认为是正确的,因为国人都知道佛教自东汉才开始传入中国。在尔后的史料里,人们大都打上一个疑问式的前缀词。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刊印的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一书的内容提要就明确指出,“《纪胜》一书出现错误的原因非常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王象之所依据的史籍本身就有错误,尤其是所依据当时编纂的地方志和图经错误尤多,王象之在引用时未尝厘正,照旧钞录。二是原本不误,王象之在编纂时节略失当而致误,或内容掺错误系。三是后人在影钞或刊刻时出现了新的错误”。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茶人为何都会引用西汉有僧从岭表来,以茶实植蒙顶呢?其一是茶学者为了表达中国有悠久的茶文化史。其二是当地有强烈的家乡情结,欲史其迹。但众多茶学者还会指出茶种不是岭表来的,说明也是批判性地引用的。

 

(作者:周文棠) 

 

 

(三)、明代(1368——1644年)杨慎对吴理真的卒日、卒地、敕封年的补充

 

杨慎,明代翰林,四川新都人(1488——1559),是明代撰文最多文学家。1511年考取状元,1524年起流放云南三十余年。《名山县志》中的“杨慎记”内容:有名山之普惠大师,本岭表来,流寓蒙山。按碑,西汉僧理真,俗姓吴氏,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陨化为石像,其徒奉之,号甘露大师,水旱、疾疫,祷必应,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邑进士喻大中,奏师功德及民,孝宗封甘露普惠妙济大师,遂有智炬院,遂四月二十四日,以隐化日,咸集寺献香。宋元各有碑记,以茶利,由此兴焉。夫吃茶西汉前其名未见,民未始利之也。浮屠自东汉入中国,初犹禁,不得学。

这一资料补充了“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缺失的二个时间概念,其一是吴理真去世日(隐化日)是四月二十四日(农历),其二是被敕封的时间是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

其三,此文提出了一个悬念,杨慎此文说明吴理真是智炬院隐化的,“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记载应是蒙顶山房隐化的。究竟是在蒙顶山房去世的?还是在智炬寺去世的?按“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碑记:“一日峰顶挂锡井,忽隐化井中,寺者觅之,得石像”,像及行状被勒石于名山县蒙顶山房。据此应是蒙山蒙顶山房;而杨慎记载,“孝宗封甘露普惠妙济大师,遂有智炬院”,其实早就有智炬寺,考虑到1186年间,智炬寺重修,是否因敕封而重修智炬寺,并改智炬寺为智炬院?无论是1186年间重修智炬寺,或“遂四月二十四日,以隐化日,咸集寺献香。”及至今甘露禅师井中石像还供奉于智炬寺西龛,均说明呈理真应是在此寺院井中隐化的。

吴理真若死于井中的话,哪么此井必深,就是说此井应是人掉下去,不见了,去救援,还捞不起人,最后捞到一尊石像。考察蒙顶的蒙泉甘露井,据《雅州府志》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旱不涸”;因而蒙泉甘露井不应是呈理真隐化之井;因为有“寺者寻之,得石像”之说,《雅州府志》也载:“化身入井,其徒追求之,至井底,得石像与僧肖,今山所奉甘露祖师也”。《名山县志》中有“范蜀公亦云:“智炬寺在名山之蒙顶山,甘露大师圣迹,今石身在,夜多圣灯现焉。”恰恰也说明了这一点。这一悬念仍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杨慎说明这些“宋元各有碑记”,并且对吴理真是西汉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夫吃茶西汉前其名未见,民未始利之也。浮屠自东汉入中国,初犹禁,不得学。”所以写了“按碑”。

此资料的缺陷在于敕封是“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其讹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慧”与“惠”字不同,音相似。这可能是由于杨慎久居云南,寻书核对不易,有时只凭记忆写作,所以也有一些不实之处,如(《四库全书·正杨》):“无书可检,惟凭记忆。”也有可能是后人误刊。

 

(作者:周文棠) 

 

(四)、清代(1644——1911《天下大蒙山碑》中的吴理真

至清代,关于吴理真的记载愈来愈多,有《四川通志》、《名山县志》、《雅州府志》及碑石等,多数是承袭前人之说,或是相关议论吴理真是否西汉的文献。下面主要研讨一下引起现代诸多学者重视的《天下大蒙山碑》关于吴理真的记载:

天下大蒙山

 西蒙山序
  稽《禹贡》所载:“山有二蒙,在徐曰东蒙,在梁曰西蒙”。则两山之雄,并甲天下,有两山之灵,各镇一方,皆神禹治水功成,亲为祷祀之所。故于蒙习其艺之后,即纪之曰:“蔡蒙旅平”,此西蒙之所由传,而邑以名山为称,有自来矣。观其胜状,在邑西耸峙,去城一十五里。临於上俯视一切,蔡山嵬然,面对若辟;羌水澄然,环绕如带。且而东望古洪嘉阳,烟霞万种,西顾邛崃芦峰,景趣千般;南北转盼尽雅治。且有时白云出岫而排空,圣灯至夜而飞献,此蒙山之大概也,非名山乎!故山灵所钟,皇茗有贡,地脉之效,龙泉可祝。迄今石端昭垂,在在足考曰:“祖师吴姓,法理真,乃西汉严道,即今雅之人也。脱发五顶,并建蒙山,自岭表来,随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至今日而春生秋枯,惟二三小株耳,故茶经有云:“蒙山有茶,受阳之精,其茶芳香”,皆师之手泽百事不迁也。由是而遍产中华之国,利益蛮夷之区,商贾为之懋迁,闾阎为之衣食,上裕国赋,下裨民生,皆师之功德,万代如见也。且一日道登彼岸,持锡掘井而隐化石身。后世凡遇旱年,轨井泉石像,并迎而共祷,灵雨为之顺应。故有明邑进士喻大中,奏闻宋淳熙,敕赐甘露大师,夙唪甘露菩萨。又师之灵爽不昧,流芳千载也。非名山乎!然地灵人杰,代出行僧,而物华天宝,世多伟修。自元顺以至洪武。历世几秋,而一时望胜地而托身者,无不踵事增华,非师之法力所致乎,真名山也!迨万历己未,天启壬戍,行僧通明,复立牌记。历三十年,而师祖胜明,道号本宗出焉,乃保宁阆邑张姓人也。栖真于此,几几乎如师再世。历四十余年,于康熙壬戍仲春,绸缪补葺,而曩日当路大人,督府张、邑宰朱,各发清俸,共襄力厥功。又非师之戒力,或若有以使之乎,实名山也。后又贻传法徒寂通、寂惠二僧,俱巅人也。然种功果亦无异于师之再世,今又贻传戒子睿白,白乃雅东上里任氏子也。由少而削发蒙山,受持诸戒,知蒙山为名山,阐扬佛教,勤修功德,于丛树灌习百千本,于茶茗栽蓄亿万株。且于大殿之前,竖立经楼五间,以及首顶毗罗宝阁,则蒙山焕然一新,灿然改此。白之前有师,而师之后又有白,白与师即谓之功,不出禹下也,可洵名山矣!
  今亦犹今之视昔,迩日者白年六十余龄,欲以生平事业,志诸石碣,属予作文。予曰:“不敢为文,但不为之歌功,虽美弗彰,莫为之颂德,虽胜弗扬。故不揣鄙陋,特搦管而书之,窃自愧贻哂於游览胜地之君子。”
                  时大清雍正六年岁次戍申十月望五日之吉
                    雅安生员马伟平六氏薰沐敬

通览此碑文,前述蒙山之形胜,中间叙述吴理真事迹及种茶功德,后谈名僧辈出。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它是当地的生员歌颂蒙山人杰地灵之文章。“迄今石端昭垂,在在足考”说明生员是根据碑文考证的。但就在此碑中,就有自相矛盾之处,一方面说吴理真

“乃西汉严道,即今雅之人也”,接着就说“自岭表来,随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生员考证究竟是何地人呢?是岭表人?还是严道人?还是雅州人?前说是西汉人,后谈吴理真之后每隔三十年、四十年又有名僧出现,无异于“师之再世”。西汉的吴理真之再世,没有东汉的人物,没有三国的人物,没有两晋的,没有隋朝的,没有盛唐时代的,也没有北宋的,却是元代之后才有的。碑文恰恰说明了吴理真是南宋时代人,露出了“自元顺以至洪武。历世几秋,而一时望胜地而托身者,无不踵事增华,非师之法力所致乎,真名山也!”说明吴理真之后,从元代元顺帝至明代的洪武帝历世几秋有许多至胜地(蒙山)托身者,后面还详细地列出相关人物,每隔三十年、四十年就会有一个名僧产生。从侧面说明了吴理真是南宋之名僧。

     很明显,其中的吴理真事迹来自于“宋甘露祖师像并行状”碑,但去除了吴理真与南宋张俊、秦桧同时代,受皇命求雨的内容。过去我们引用古文献往往是其中一段,如此碑,不通篇阅览,实不易“在在足考”,因而载上全文。作为一个学者,理解当地儒雅热爱家乡一山一水的真挚感情,但十分明显,此碑文的感情投入比考证投入多的多。

让我们游心于物之初,此碑是清雍正六年所立(公元1728年),吴理真仙逝五百多年后,雅安生员马伟平忐忑不安地立了此碑,书上“窃自愧贻哂於游览胜地之君子”。当时的鸿儒一见,可能一笑而已。但当公元二十世纪中后叶,碑石经二百多年的风吹雨打,积淀了历史和光泽,当著名茶人一见之时,可以惊呼,“这是种茶历史的记载!”

 

(作者:周文棠) 


五、现代(2000年至今)蒙山吴理真成了“当地农民”和“茶祖”

 

视吴理真是当地农民,是二十一世纪初的四川当地人士。有四川学者根据《天下大蒙山》碑记载,按此碑文认定吴理真是蒙顶植茶的“祖师”,本地人,身份是农民。

也有四川的茶史作者认为:“根据史载分折,吴理真应当是当地一位普通的种茶人,一位地地道道的茶农,并且当地还有完整的民间传说:故事说,吴理真是蒙山山麓的一位农家子,家境贫寒,全靠上山拣柴卖了以后供养其母,是个孝子-----;因此从传说来看,吴理真实际上就是蒙顶山上一个实实在在的劳动人民。综上所述,吴理真就是汉代蒙山一位普通农民,一位勤奋又有头脑的先行者”;也有四川著名茶人认为:“西汉时,雅安乡农吴理真种茶七株于蒙顶上清峰,名蒙山茶”;
    
“茶祖”是目前雅安和名山权威人士对吴理真的统一称谓,前几年吴理真还是蒙山茶始祖,近二年,升格了,成了“茶祖”,甚至“茶圣”。这一称谓,意指吴理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种茶的人。读者要理解当下的社会文化主流,认吴理真是僧侣不妥、道人亦不妥、岭表之人也不妥,茶种是外来的也不妥。只有是当地农民,率先种茶,才符合社会文化主流并促进当地的旅游经济和茶业经济。

 

(作者:周文棠) 

 

 

六、结论:

蒙山是历史名山,早在唐代,蒙顶茶就已作为贡茶,“蒙顶山上茶,杨子江中水”是历代茶人脍炙人口的赞词。从上述史料的考证中,不难发现蒙山寺院道观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茶种或原生,或岭表之茶,或福建茶种不属本篇论题。本篇论述的是据史料考证认定早在唐代蒙顶就有产茶的记载,五代至北宋记载中的蒙顶植茶人具有道教文化的内涵,自南宋至清代记载中的蒙顶植茶人具有佛教文化的内涵。考证认为吴理真是南宋成名之人(因可能是北宋至南宋间的人,但有显赫名声是在南宋),而非西汉时代人。吴理真禅师扬名后世的因缘,并非因为植茶,而是因为“入定救旱”,隐化而成石像,民众有求必应,并被南宋孝宗敕赐“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这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是符合历史上老百姓尊敬菩萨情结的,更在于南宋孝宗皇帝是宋代最信佛教的一位皇帝,有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

蒙山甘露禅师在北宋是不动梵师,又称为甘露法师,至南宋孝宗敕赐吴理真为“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后,吴理真被称之为甘露祖师(或甘露大师),所以“蒙山甘露禅师”并非一人。自南宋、明、清迨至近代,当地频有文人雅士“欲古吴理真其人,欲神吴理真其迹”,讴歌蒙山人杰地灵,这种家乡情结是可以理解的;

考证认为史料记栽所反映的蒙山(蒙顶)植茶人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唐代是百姓植茶——五代是仙人植茶——北宋是道人植茶——南宋至清代是僧人植茶——现代是茶农植茶。蒙顶植茶人物的身份变化与每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感谢四川茶史研究者,正是他们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寻觅出比较早期的蒙山茶史资料,才使我们云开见日,豁然开朗。本篇内容或有误处,还期待博雅指正,以正蒙山茶史之原貌。

 

(作者:周文棠) 

 

参考资料:

《蒙山茶话》董存荣

《蒙山茶史略考》张家光

《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陈祖、朱自振

《中国茶经》主编   陈宗懋

《蒙山施食仪规》

 

刊出《茶叶》杂志2009年第四期

  

电话:13867457034​

咨询:程老师

  • 热烈庆祝《茶艺师技能培训多媒体教程》由中国农业出版社等出版发行!
  • 公刘子先生应邀主讲文澜讲坛第496期“古代制茶与饮茶法”
  • 广西蒙山茶厂“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茯砖茶介绍
  • 《吃茶去》杂志刊出本苑茶师胡旭英论文“吴理真是宋僧”
  • 中国茶艺师职业技能培训考证相关事宜咨询与答复
  • 韩国茶文化协会金锦子支会长率队造访公刘子茶道苑
  • 杭州茶楼行业茶具评比公刘子茶道获二等奖
  • “武林斗茶会”第一期活动成功举行
  • 纪念“公刘子茶道”诞生二十周年
  • 800年前的“天台乳花”重现天日
  • “明州茶论”文集刊出“杭州茶都之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