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刘子茶道培训学校
​​招生热线:0571-88210971
茯砖茶的历史
来源: | 作者:zgcysnet | 发布时间: 2018-07-14 | 721 次浏览 | 分享到:
茯砖茶,又名泾砖、伏茶、茯茶、封茶、福茶、府茶等。约在清朝康熙年后期(十七世纪下叶),陕西、甘肃商人到湖南安化,采买黑毛茶,还往陕西泾阳筑制成发“金花”的茶砖,称为茯砖。茯砖茶在过去只能伏茶才能“发花”,所以叫伏茶。因其香气和滋味似土茯苓,而取名“茯砖”。也因为它的保健功能,大称“福砖”。民国年间,在安化江南坪及小淹一带的茶商,试图在产地筑制,但没有成功。如1942年的新绥公司江南砖茶厂,1943年的中国茶叶公司湖南砖茶厂等,都曾经仿制过茯砖茶,但都因掌握发花技术不好而夭折。因此,西北茶商断言湖南不能生产茯砖茶,有三个不能制:一是资江水不能制;二是湖南的气候不能制;三是湖南人没技术不能制。这种思想,在一段时间内也影响了湖南人对茯砖茶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探索。 
1950年中国茶业公司安化砖茶厂开始试制,从陕西泾阳以较高的工资雇请技工三名,并取泾阳水来安化进行对比试验,同时由中国茶业公司中南区公司请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来厂,进行茯砖发花研究,通过对水分、湿度和温度的不同处理的反复试验,直到1953年才试验成功,打破了湖南不能生产茯砖茶的神话。 


1958年白沙溪茶厂改手筑茯砖为机压茯砖。后来由于益阳茶厂建厂投产,根据省有关部门的分工,白沙溪茶厂的茯砖茶从1970年至1984年停止生产,茯砖茶由益阳茶厂生产。至1985年经中国土产畜产湖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同意,又恢复白沙溪茶厂的“特制茯砖”的生产。 

临湘茶厂普通茯砖 

临湘茶厂始建于1966年,当年9月8日,经国家外局部同意,由湖南省外贸局发文批准建设。选址在临湘市城关。建厂规模为年产茶5000吨,征用土地 96509平方米。1969年6月基本建成,试车投产,7月15正式开工。 
临湘茶厂生产的“普通茯砖”,原料为改制老青茶。因临湘原来主要为老青茶生产区,用于压制青砖茶。而根据国家当时的规定,青砖茶为湖北省所生产,湖南不能生产。又根据销区的需要,“普通茯砖”茶不应求。为了使临湘所产的毛茶达到生产茯砖茶的要求,于1967年由有关技师在临湘县聂市人公社权桥大队开展黑毛茶试制工作。将老青茶初制工艺三炒、一揉、二捆包、一筛、二晒过程,改为黑毛茶的初制工艺: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正宗黑毛茶干燥,需要在七星灶用松球火升温干燥,而临湘比较缺少松球,根据临湘实际,改为日晒干燥。其品质虽次于黑毛茶,但尚可加工茯砖茶,所以称为改制老青茶。1968年开始在临湘大力推广改制老青茶生产技术。用改制老青茶生产的茯砖,为区别用黑毛茶为原料生产的茯砖,取名为“普遍茯砖”,黑毛茶生产的则称“特制茯砖”。 
临湘茶厂生产的普通茯砖,原料大部分来源于临湘,主产区有聂市、羊楼司、文白、五里、桃林、忠防、横铺等乡镇,以聂市所产最多。也有部分湘阴县、岳阳县、汩罗市等地的茶叶调入。 


茯砖茶的加工,主要分为三大环节:毛茶筛分,茶砖成型和发花干燥。 
毛茶筛分是将改制老青茶各批次进行拼配,已保证品质的一致,并进行除杂、除砂石,除去粗老茶梗和超过标准含量的新茶梗,茯砖茶需要保留一定的含梗量才能保证“发花”的正常进行,并不是梗越少越好。同时对毛茶进行整形,通过切断、平园筛分、抖筛、风选等一系列措施,使茶叶基本达到长短一致,老嫩相近,形状平伏,便于压制。 
茶砖成型是将筛分配料好的茶进行发酵到压制成型的过程。先将茶叶进行撒水回润,堆集进行渥堆,俗称发酵,进一步除去茶的粗涩气味,使茶叶变软。再通过搅拌,蒸气蒸茶,装茶入模具,预压,再压,冷却,退砖,检查修理,便茶砖成型。 

青苔摘自《中国普洱茶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