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刘子茶道培训学校
​​招生热线:0571-88210971
唐才子卢仝
来源: | 作者:zgcysnet | 发布时间: 2018-06-21 | 172 次浏览 | 分享到:

卢仝(?一835),号玉川子,唐代诗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唐初四杰诗人卢照邻嫡系子孙。卢仝生于济源,据《济源县志》记载,他在济源县时,经常在「玉川泉」汲水烹茶,所以自号「玉川子」。至今,在河南省济源市西北的九里沟,还有玉川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社等名胜古迹。

卢仝幼年就读于武山南麓的石榴寺,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善为诗。年未满二十岁便离家出游,曾隐居嵩山,客居扬州,元和三、四年后定居洛阳。生活清贫,吟诗吃茶成癖,与文学家韩愈、诗人张籍、贾岛、孟郊等交游。时韩愈任河南令,常同他吟诗品茶,称其为茶仙,并给予接济。唐宪宗元和年间,党人弄权,朝政腐败,卢仝对此甚为反感,决意抛弃仕途,研经赋诗。朝廷曾两度要起用他为谏议大夫,而他不愿仕进,均不就。曾作《月蚀诗》讽刺当时宦官专权,受到韩愈称赞。大和九年(835)留宿大臣王涯家,适逢甘露之变,被宦官杀害,时年四十余岁,归葬于济源武山故里。著《玉川子诗集》一卷,《春秋摘微四卷》。《全唐诗》收录其诗八十余首。其诗善用杂言长篇古体,风格散漫,却清隽奇绝。

卢仝一生不仕,诗人贾岛在《哭卢仝》中写道:“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但卢仝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却有显著的地位。其曾作著名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烩炙人口,用诗的语言将茶的功效和饮茶之妙表达地淋漓尽致,传唱千年而不衰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孟谏议,作者好友孟简,  字几道,德州平昌(今山东高河西北)人,擢进士第,官至户部侍郎、谏议大夫。唐宪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出任常州刺史。开凿孟渎四十里,疏通漕运,灌溉良田四千顷,颇有政绩。《全唐诗》录其诗七首。孟简在常州刺史任上,为隐居洛阳的诗人寄来当时做为贡茶的常州阳羡茶。

卢仝诗作,与茶有关只有这一首,其中的"七碗"之吟,最为人所称道。后人将卢仝称为茶仙,与“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附:卢仝诗一首欣赏

 

走笔追王内丘

 卢仝

 

自识夫子面,便获夫子心。
夫子一启颜,义重千黄金。
平原孟尝骨已土,始有夫子堪知音。
忽然夫子不语,带席帽,骑驴去。
余对醁醽不能斟,君且来,余之瞻望心悠哉。
零雨其濛愁不散,闲花寂寂斑阶苔。
不如对此景,含笑倾金罍。
莫问四肢畅,暂取眉头开。
弦琴待夫子,夫子来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