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建窑是在福建,建瓯与建阳两县交界的水吉乡山区,建盞是在龍窑中燒成的,建盞的燒造年代創于北宋,盛于南宋及元初。而停燒或廢燒于元末以後。特別重要的是发現了一批青黃釉器。證明建窑早在晚唐、五代迟至北宋是燒制青瓷的地方。
黑釉盏造型古樸渾厚,手感普遍較沉,建盞都用正燒。故口沿釉層較薄。而器內底聚釉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燒窯中底部産生粘窑。由于釉在高溫中易流動。故有挂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這是建盞的特點之一。
建窑黑瓷的胎質基本特征爲: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爲含鐵量較高所致。胎骨厚實堅硬。叩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較多。故胎質較粗糙。露胎處手感亦較粗。蔡襄指出:“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燌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